查看原文
其他

消息速递 | 马亮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谈“‘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

公共治理 2022-08-12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简称:《规划》)。


会议指出,编制《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


“专门针对人才发展编制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反映出国家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人才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规划》对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行了战略布局,还对加快建设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战略人才力量作了部署。



1
高水平人才战略布局


会议强调,要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这种战略布局分为不同层次,首先,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坚持高标准,努力打造成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


其次,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2021年9月27日举行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从“高水平人才高地”到“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凸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的“头雁效应”。


无独有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也已提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个地区已经集聚了丰富的高水平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


北京集聚了近百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2万多家高新企业,人才资源极为密集。近日举行的北京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依托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2021年12月3日,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正式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内启用。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所在地张江,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上海现有14个国家级大科学设施,8个在张江。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近日在广州开港,集合了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全国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目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列全球第二,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61万家,世界级“人才湾区”起步成势。


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基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提出了相应的人才战略。


比如,江苏省提出,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南京人才工作起步早,成效好,但面临周边上海、合肥等城市的竞争和追赶。据《新华日报》报道,南京将重点从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平台、打造海外人才首选发展平台、打造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平台、打造区域资源集聚辐射平台等几个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会议明确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需要开展的政策创新方向,这些城市要抢抓机遇,真正打造招才、引才、聚才、用才的大平台,特别是打通人才流动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天下人才为我所用。”马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同一二线大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引才聚才一直存在诸多困难。“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曾是对很多中小城市人才进出状况的形象描述,巨大的“落差”让一些中小城市苦于如何留住人才。


不过,如今,中小城市环境宜居、生活舒适,也有不错的事业发展平台,对人才也更加重视,不少人因此将目光转向中小城市,转而奔向那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马亮认为,各类城市都要积极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通过各项政策创新和配套措施,为企业聘用和管理人才、人才安家落户和干事创业提供便利畅通的条件。比如,将人才引进、调动等“一件事”实现“最多跑一次”,通过人才管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人才发展。



2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一起构成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人才培养、使用和发展规律。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要把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作为战略重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主导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发挥了科技领军作用,奠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如今,亦有专家呼吁设立国家科学顾问委员会,设立为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独立机构,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咨询与建议。


我国制造业就业市场正在显现新的变化,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迅速增加,取代过去依赖低成本的劳动竞争模式,适应高端制造和科技行业发展的新人口红利悄然兴起,被称之为“工程师红利”。


“无论是战略科学家,还是青年科技人才,亦或是卓越工程师,都是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对人才的刻板印象和墨守成规,对一些有独特能力的人才,要破格选用和超常规使用。”马亮说。



3
基础研究人才是着力点


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这需要把握当前科技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鲜明特征,围绕产教融合、基础研究发展下功夫。


3月24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正式启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解决产教脱节的关键问题,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有效激发校企双方主动性,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我国新工科建设正在进行结构优化,突出表现在设立了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上,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


基础研究当今在中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已经被写入2020年和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目前,一些省份也已部署本省的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来源:21财经(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时间:2022年4月30日

扫码关注更多
2022.04.30

马亮:“疲惫但不颓唐”,保护市场主体更“皮实”

“悦读·思享” | 杨开峰、马亮主讲:《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马亮: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

马亮:考研竞争如此激烈,为什么依然招不到理想的研究生?

马亮:疫情期间,该如何给基层“减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